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教育教学,提升公共课的育人实效,7月18日,学院思政与公共课教学部公共课教研室组织教师前往秦汉博物馆开展专题参观活动,通过实地考察青铜器、简牍、陶俑等近百件珍贵文物,教师团队系统挖掘秦汉文化育人资源,着力将地方文化禀赋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

在近五小时的深度考察中,教研室聚焦秦汉时期“书同文”“郡县制”等制度文明,解码文物中蕴含的治理智慧。老师们表示:“青铜器铭文中的文字演变印证了文化认同的生成逻辑,云梦秦简记录的律法条目展现了古代基层治理的精细维度,这些都为思政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教师们结合公共课特点,现场研讨教学转化方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将新增“秦汉制度文明”专题,通过文物案例解析古代治理智慧;《美育与大学生艺术素养》课程可设计“文物中的工匠精神”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品质;《历史》课程计划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逻辑”主题讨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高等数学》课程则可加入秦简中的算筹技法之精、铜镜瓦当中的图形之美等思政元素。
此次调研活动是思政与公共课教学部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实践。尹倩老师表示:“将地方文化基因注入教育教学,能让公共课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未来我们将持续深挖地方特色,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生动教材。 ”
供稿:尹倩
编辑:刘婷
校审:杨敏
主编:程智平